最近發現美國Yahoo!的 "!" 點下去,竟然會發出 Yahoo 的 Slogan,呀~呼~~嗚~~,別人也許早就知道、認為這只是茫茫網海中的一個小設計,但我覺得這非常有創意。這種感受與自己的工作環境有著強烈的對比。
拿大、中、小三種規模的公司來做比較。
一間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或是工作室,因為組成份子單純,在一起工作應該都是為了同一目標,所以思想相近,人跟人之間還保有一開始的理想抱負,好溝通。因此只要有了一點創意,其他人認同的機會非常高,再加上人員少,事情從上而下可以快速一條鞭。一個小點子可能馬上會付諸實現。Web 2.0 的波濤中,絕大多數都是這類型的公司引起浪花。
中型的公司,大概50~500人左右,由於開始進入制度化,什麼事都要求流程,凡事講求成本,做事只看眼前效益。照理說人數變多,點子應該也會變多,可惜的是這種小聲音會因為制度的限制,窒礙難行。久而久之小聲音也變成沒聲音。公司變得很有制度,但很沒創意,每個人都被培養成按照流程來的制度高手。這是台灣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寫照。
大公司雖然比起中型公司有更良好的制度,但這不會是創意殺手、反而是推手。因為公司夠大、資源豐富,公司不在乎一點雞毛蒜皮的小成本,可以讓員工有更多揮灑創意的空間。而能成為大公司必定當初成事者的眼光獨到、看得夠遠,因此比較能夠區分哪些是創意、哪些是不必要的浪費,甚至鼓勵創意。常常上得了新聞版面的企業多數屬於這種。
這不就就是M型社會的翻版 - M型創意嗎?
我身處在中型公司中,只要是大一點的事都要經過冗長的討論、開會、爭吵、定案。好處是經過這一翻折騰,事情會更加清楚,當初沒想到的漏洞總會有人提起,最後有了結論。但壞處是經過這麼多 filter,當初菱菱角角的企劃案早就修得比鵝卵石還要圓,再怎麼有創意最後也回到中庸之道以確保安全(或是不會被罵!?)
Yahoo! 的 Logo 加上音效要花多少製作成本?我能想到的就是一個 flash 工程師的工時 + 音效工程師的工時。很多錢嗎?對於大公司來說,簡直是九牛一毛,對於小公司來說,這也花不到什麼錢。但這引發的創意,讓我最近起碼看到三、四篇 Blog 在討論這件事,沒看到的也許更多。
這三、四篇 Blog 引發的效益有多大?可能很難計算,但起碼引起我的好奇心,讓我這個從未逛過美國 Yahoo! 的土包子連上去一探究竟。從那天開始,我幾乎每天都會連上去逛東逛西,偶而點點 "!" 也爽,這就是引發的效益。老闆知不知道這樣做會帶來這些效益?我不知道,但我只知道斤斤計較的結果讓這些創意沒了,即使老闆知道這個小動作會帶來效益,員工也不會主動去創造這樣的價值。老闆又有多少時間、能耐能夠想得出這樣的創意呢?
擷取自賴聲川的創意學,雖然還沒讀過,但有一天我會買來看的。